一部發韌於公益意圖的台灣當代美術微文獻
「感動雞」藝術家彩繪助學特展
評論人:林育世
感動生肖計劃,源自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的一項為期十二年的色彩教育暨助學計劃。基金會每年邀請藝術家在素胚生肖上進行彩繪,彩繪成的作品推薦由各界收藏後所得款項再用作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系列助學,針對偏鄉、弱勢家庭及特殊教育的學童及青少年,提供美感教育。
歷年的生肖彩繪計劃,由於以當代台灣藝術能量轉換成公益助學計劃的策展論述明確,而年序生肖系統的文本脈絡幾乎為所有華人庶民文化的最大公約數,所以被邀請的藝術家們歷年所創造出的作品,除了作為上述的美感教育功能教具之外,這個隨著時間推移而穩定堆疊、累積、延伸、平移的特殊藝術量體亦早已形成一個小有乾坤的當代美術微文獻。2016台北雙年展法籍策展人柯琳.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在她的「當下的姿態與檔案,未來的系譜」策展論述中所言:「欲透過現存的檔案文獻更趨近未來的知識系譜,(藉以)了解自身與區域文獻紀錄、記憶模式、解讀與使用、潛在挪用和再現之間的關係。」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與學學文創志業十餘年來以雙生機構型態所形成的台灣當代美術場域之一部,雖營運模式兼及教育、公益等其他美術外延功能,但按其本質與運作所得,的確與柯琳.狄瑟涵所指稱的「遊走于異質藝術領域,穿梭在歷史、社會、文化文本的知識平台」若合符節。
2017年生肖彩繪計劃所邀請的藝術家(含文化人),有霍剛、李錫奇、吳炫三、莊普、賴純純、連建興、蕭青陽、席時斌、鄒駿昇等卅人。其中除曾任文建會主委的陳郁秀為廣義文化人之外,其餘均為藝術家或設計、建築相關領域的頂尖工作者,年齡分布則由1932年出生的霍剛到1985年出生的郭芃君,世代跨距逾六十年,而所代表的各個不同時代的美術養成與時代薰陶,也由戰後的抽象主義到現下流行的卡漫風。誠然策展單位於策展當下,或未自知如此跨世代且持續12年的邀展計畫極可能產生一幀由當代台灣具代表性的美術族群所共同構成的微型台灣美術誌,但也因未刻意依據這六十餘年來的當代美術流變依配比設定邀展對象,使得整體呈現內容不至於如美術史教科書般枯燥刻板,反而有在台灣美術的地層沈積上進行隨機分層採樣的效果;歷年來的「出土」檔案,有如金字塔形的結構,越屬於中生代與年輕世代的地層,族群數目就越為龐大,與台灣當代社會現象的連結也就越盤根錯節。
而以生肖彩繪作為表達場域,恰巧也約定了當代美術思維與風格必須在台灣的土壤上與俗民文化對遇的遊戲規則;這個對遇內容的書寫,從霍剛、李錫奇等前輩藝術家的卓然風格與典韻恢弘,到吳炫三與建築師黃文暉的源自於現代主義的強烈色彩;而出生於廿世紀末、美術養成於本世紀的新生代藝術家們如鄒駿昇,蕭筑方、郭芃君等人面對生肖、民俗與社會現象的文本的書寫中的浸潤、跨域、交錯,則可回推影響他們甚鉅的台灣美術中生代梯隊;這個中生代梯隊由莊普、賴純純到林鴻文、連建興等人所代表的後現代與解構思維的世代,也恰巧代表台灣受當代美術洗禮,在挑戰、反叛、嘲諷等主體焦慮相關議題中逐漸構築台灣美術主體面貌的世代側寫。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這項維持12年的《感動生肖助學計劃》,於策展之初或許並未意識到除了原初的美感教育與公益助學計劃之外,這項計劃將產生並構築一部饒富生趣的微型美術誌;隨著12年間的時序推移,計劃所得將成為可展演的知識文獻,將戰後至今的台灣美術流變與文化基因做成一個饒富玩考價值的保存切片。